酸洗機組圓盤剪刃調整工藝
一、 圓盤剪刃的功能
采用一定的剪切工藝對帶鋼的邊部進行剪切,消除熱軋鋼帶的邊部缺陷,和滿足用戶的需求。
二、 主要技術性能
剪切速度: 30~180m/min
刀片直徑: 350~400 mm
刀頭開口度: 700~1350 mm
刀片厚度: 35~ 40 mm
刀片材質: 6CrW2Si
刀軸材質: 42CrMo
切邊量: Min 5mm且大于1.5倍帶鋼厚度;
Max 35mm (單邊)
剪切帶鋼厚度: 1.5~ 5mm
刀片重疊量調整精度: ±0.2mm
刀片側隙調整精度: ±0.1mm
三、 圓盤剪刃的剪切機理
圓盤剪由上下錯位的、垂直的兩片圓形刀片組合而成,調取一定的間隙及重疊量對通過兩刀片之間的帶鋼進行剪切。帶鋼通過兩刀片之間時,刀片給帶鋼施以一定的剪切力,使帶鋼與刀片接觸區域產生變形,隨著咬入深度的增加,帶鋼的變形量也隨之增加,當變形量達到一定程度時(一般為帶鋼厚度的1/4~3/4),受壓的部分就從原板上斷裂。下刀片裝在內側主要起支撐作用,上刀片裝在外側主要起剪切作用。
上刀片 機
組
中
鋼帶 心
線
邊絲 下刀片
四、 剪刃剪切不良的常見缺陷及成因分析
1. 毛刺
1.1原因
毛刺的根本原因是刀片自身的平面度、上下刀片的相對平行度及刀片平面與剪切后鋼帶邊緣的平行度存在偏差所至,導致上刀片與帶鋼邊緣進行二次剪切;常見原因為刀片承擔剪切面的邊緣有缺口、燒傷或粘結、裝刀時刀片側面粘有異物、或者刀片修磨后未作消磁處理,導致刃口部位粘上鐵屑。
1.2對策
對各規格帶鋼剪切時按照正確的調整工藝進行調整;為了減少刀片自身的平面度、上下刀片的相對平行度偏差所帶來的影響調整時可適當的將刀片的間隙放大,使剪切后鋼帶的橫截面成倒梯形,以減少二次剪切面積;安裝時保證刀片平面與機組中心線的平行度,同時使刀片出口側的間距略大于入口側的間距(0~1mm);及時更換刀片后作業;保證新刀片及修磨后刀片的精度,對修磨后的刀片作消磁處理。
2. 剪切不斷
2.1原因
剪切不斷的根本原因是刀片的間隙過大或重疊量過??;常見原因為刀片崩刃、刀片過鈍、刀片的內孔過大導致剪切時重疊量的波動較大、壓靠盤的直徑與刀片直徑的匹配不合理。
2.2對策
作業時對各規格帶鋼按照正確的調整工藝進行調整;檢查刀片的情況,及時換刀;正常情況下壓靠盤的直徑應比刀片直徑小4mm,以保證邊絲有足夠的斷裂空間,換刀時按刀片的實際尺寸正確的選擇壓靠盤;保證刀片的加工精度;裝刀時一定將刀套端面、刀片端面、壓靠盤端面清潔干凈,嚴禁有附著物。
3. 撕裂面不平滑
3.1原因
撕裂面不平滑的主要原因是上下刀片平面的相對平行度偏差過大;刀平面與機組中心線的相對平行度偏差過大(下刀片影響尤為明顯);刀片間隙量過大(厚板出現的幾率較高);刀片承擔剪切面的邊緣有缺口、燒傷或粘結。
? a
機
下刀片 組
中
心
b 線
3.2對策
盡量保證上下刀平面的相對平行度;安裝時保證刀平面與機組中心線的相對平行度,刀片出口側與機組中心線的距離(a)應等于或略大于入口側與機組中心線的距離(b);按正確的作業方法進行裝刀,及時更換刀片后作業。上下刀片的相對平行度取決于圓盤剪自身的制造、加工性能及裝配精度以及刀片的加工性能。
五、 圓盤剪刃的調節機理及正確的調節方法
1. 圓盤剪的結構
圓盤剪由機架19、心軸20、刀片21、刀套5、調節機構及傳動機構組成。刀片側隙的調整通過蝸桿1和蝸輪7的轉動來實現。重疊量的調整通過蝸桿22和蝸輪18的旋轉帶動偏心套11的同步旋轉來實現。
2. 刀片間間隙波動
2.1原因
刀片間的間隙波動是由于偏心套、心軸的軸向竄動;刀套5、心軸19的加工精度及相互間的配合精度不高;刀片鎖緊機構的壓緊力不夠以及軸承的損壞;刀片的加工精度不高及裝配不到位等因素引起。
2.2對策
上刀軸的竄動應從如下方面進行檢查:a偏心套止推軸承12的軸向間隙是否過大(≤0.005mm),軸承是否損壞;b心軸止推軸承6的固定是否牢靠,c螺紋套8與偏心銷9之間是否存在間隙。
下刀軸的竄動應從如下方面進行檢查:a偏心套止推軸承15的軸向間隙是否過大(≤0.005mm),軸承是否損壞;b心軸止推軸承23的固定是否牢靠,c并帽17是否緊固到位。
保證刀套、心軸、刀片的加工精度;按照正確的方法進行裝刀,裝刀時嚴禁刀片端面粘有異物。
3. 刀片重疊量波動
3.1原因
刀片的圓柱度不高、刀片的內孔過大及刀套與心軸間的間隙過大。
3.2對策
保證刀片的加工質量,對內孔過大的刀片可采用加薄銅墊片的方法。
4. 刀片的調整
為了消除調節螺母8和偏心銷9之間的間隙,側隙(上刀軸)的調整應按從大到小的順序進行調節。為了消除下偏心套止推15的過盈間隙操作側重疊量的調整應按由小到大進行調節,傳動側應按由大到小的順序進行調節。
按照先調重疊量再調間隙的原則進行調整。調整好后將剪刀空轉一段時間,然后用同規格的料頭進行試剪,試剪后觀察切邊質量,檢查刀片間隙,如間隙有波動再重新按照上述步驟進行調節。
5. 剪刃的裝配
剪刃裝入前應徹底清理刀套、刀片及壓靠盤,嚴禁上面粘附異物。裝配過程中,邊旋轉刀片邊向內推,也可用兩根紫銅棒同時輕輕敲打,嚴禁用鐵錘等金屬物敲擊,也不可以硬把刀片敲進去,到位后檢查刀片是否緊湊地貼在刀軸端面。
上下刀片的直徑差控制在2mm以內,同軸的刀片直徑應一致。
六、 刀片的修磨與管理
1. 刀片的修磨
當刀片的刃口有缺陷時就應對刀片進行修磨,刀片的修磨有平面磨和外緣磨兩種方式,也可同時運用。通常采用外緣磨,當外緣磨次數達到三次以上時磨一次平面以消除端面的疲勞層。
刀片應保證下列公差:
項目 允許公差范圍
外徑(mm) 0~-0.025
內徑(mm) +0.05~0.075
平面度(mm) 0.02
平行度//(mm) 0.01
圓柱度/O/ 0.018
圓度O 0.018
端面跳動
0.01
表面粗糙度(微米) 0.80
為保證圓盤剪剪刃的剛度,應對新刀片進行硬度測試(HRC52~58),對刀片規格進行檢測。測量過程應嚴格按照要求進行,達到允許公差范圍。
2.剪刃使用及存放:
一般備用16~32片剪刃,即每次磨削16片,備用16片。對每片刀片應進行編號并分類存放。新刀或修磨后的刀片為防止邊部損壞,剪刃應垂直放置在專用的木架上,為防止剪刃生銹,表面應涂油然后用防銹油紙覆蓋。
七、 圓盤剪刃工藝參數的確定
實際上要保證上下刀片及刀片平面與機組中性線的絕對平行是不可能的,為了彌補這些偏差,獲得界限分明、斷面平滑的邊部質量,可采用將間隙適當放大的方法來進行調整,對剪切中等強度的鋼帶可按如下經驗公式對剪刃的參數進行確定,對剪切IF等超深沖鋼帶應當把間歇適當的減小、重疊量適當的加大。
1. 經驗公式:
側隙Δ=h/9
重疊量C=0.85-0.2h
2. 各規格帶鋼參考值
鋼板厚度h(毫米) 側向間隙Δ(毫米) 重疊量C(毫米)
1.75 0.19 0.5
1.8 0.20 0.49
2 0.22 0.45
2.25 0.25 0.4
2.5 0.28 0.35
2.75 0.31 0.3
3 0.33 0.25
3.1 0.34 0.23
3.5 0.39 0.15
4 0.44 0.05
4.5 0.50 -0.05
5 0.56 -0.15
圓盤剪切邊工藝要領為:“三分切,七分撕”;
帶鋼切邊質量取決與刀刃是否鋒利,和上下剪刀的搭接和測間隙;
搭接間隙控制在0~1mm,根據帶鋼厚度和鋼制作相應調整,如鋼厚、質硬搭接間隙小些,反之大些。鋼質較厚又同時新換刀刃時,可以嘗試負搭接,負值要小于帶鋼厚度;
一般測間隙=h/9 重疊量=0.85-0.2h; h-帶鋼厚度;
另外要注意圓盤剪刃裝機時,要把兩個平面都擦拭干凈,防止轉動時不圓;間隙忽大忽??;